车企怎么热衷“造手机”了?
吉利收购魅族,蔚来从零开始,上汽集团成立了创新研究院,特斯拉进军智能手机业务。车企为何看中并不擅长的手机业务?其背后蕴含哪些玄机?
领克是吉利旗下的高端品牌,与炫酷的外形和澎湃的动力相比,卡顿难用的车机系统成了最大的短板,被车主们戏称为“半成品”。
“你无法想象它有多夸张,有一次我的车开出了两公里,车机系统还在开机界面转圈圈,还有一次我倒车以后,影像就再也切换不回来了,我看着车尾开了一路。”孙阳说。
这一次,魅族与吉利的联合,给吉利这家老牌车企的智能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同样兴奋的,还有魅族手机的忠实用户张帆,当年的魅族,是与苹果抗衡的国货之光,如今却变成了不入流的小众产品“如果汽车能用上Flyme(魅族手机系统),我一定买一辆支持!”
吉利并不是第一家宣布进军手机行业的车企:早在半年前,蔚来汽车就宣布从零开始造手机;上汽集团成立了创新研究院,思考策划与手机厂商深度融合;甚至马斯克也多次在采访中暗示,特斯拉将进军智能手机业务,手机名字都已经起好了,叫做:Model π(Pie)。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同时拥有手机与车载大屏后,车企在与软件开发者谈判时,也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和议价权,让开发者针对不同终端优化产品。在芯片的使用分配上,也能借手机平台获得更多优势,不至于使用几年前淘汰的产品。
美国波士顿资讯公司此前发布的一项研究认为,新出行技术给汽车行业带来的利润额,将从2017年的1%增长到2035年的40%。这其中的“新技术”指的正是软件收费、出行服务收费等“软件定义汽车”。由此可见,技术变革将引发汽车行业盈利模式的巨变。
最为重要的是,在燃油车时代,底盘、变速箱和发动机被称作三大件,是汽车技术含量最高的地方,也是车企最核心的竞争力。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在三大件方面自产自销,形成了闭环,垄断了不少市场份额;大众汽车也是在补足变速箱短板后,才得以快速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一流车企。
来到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汽车时代,传统车企们发现,随着硬件门槛的下降和汽车结构的改变,多年来累积的硬件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迫使他们必须重视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互联生态,以软件为切入口,提升智能座舱水平,重新夺回这个闭环的主动权。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公室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2111030025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3000127号-1 辽公网安备21110302000162号
技术支持单位:0427.com 联系电话:0427-287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