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玉米“自私”基因的面纱
玉米是很多粗粮爱好者的心头好。细心的“吃货”会发现,市面上的“纯种”玉米单价更高。
和小麦、水稻的自花授粉不同,作为三大主粮之一的玉米,虽然“雌雄同株”,但却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这使得大田里的玉米往往因为“串粉”而难以保持其“纯种”特性。为了生产卖相和口感更好的纯种玉米,不得不采取时间或空间等隔离措施,给生产带来了困难,增加了成本。
神奇的是,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自私”的玉米类型,其花粉可以外传,但却不接受外来的花粉。这一天然存在的生物学隔离屏障,为纯种玉米生产和制种提供了全新的无隔离解决方案。
科学家早在100多年前就发现了玉米间的这种“单向杂交不亲和性” (UCI)。但由于其遗传机制的复杂性,加之不同玉米类型之间基因组结构的差异,控制这一现象的基因克隆、机理研究进展极为缓慢,举步维艰,堪称“世纪难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化榜研究团队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在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揭开了玉米UCI的神秘面纱,系统阐述了其分子机理,并培育出我国首个单向杂交不亲和的鲜食玉米新组合,相关成果4月1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优秀”、“重要”,这是三位审稿人不约而同给出的评价。
同时,他表示玉米UCI系统由多个位点独立控制,如Ga1、Ga2和Tcb1位点,这些系统不会接受外来的花粉,同样相互之间也不亲和。为降低单一UCI位点被个别材料“穿透”授粉的风险,他们将这些互不亲和的UCI位点聚合在一起,创造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种质资源。
“在自然界当中,这样的种质资源需要相当长时间才可能聚合于一体,甚至永远不可能完成。”陈化榜说。
那么,他们是如何通过人工干预,让这种彼此不亲和的基因聚合在一起的呢?陈化榜介绍,玉米的雌配子体位于花丝基部,而由花粉产生的花粉管则生长在花丝中,只有当花粉管成功进入花丝并输送雄配子体与花丝基部的雌配子体卵细胞结合时才能受精结实,而玉米不亲合的原因是花丝阻挡了花粉管走向雌配子体。
针对这一特性,他们创造了“切割花丝”授粉法,直接将花粉授到花丝基部,打破了不同UCI位点之间的生殖壁垒,培育了首个“多聚UCI”的新种质,为后续培育相关新组合奠定了材料基础。
据介绍,研究的另一创新点是发明了“同质群体”的定位方法。基于对UCI遗传规律的解析,团队创制了针对UCI雄性决定因子独有的定位策略,无需鉴定植株表型,直接测定基因型即可完成对雄性决定因子的定位,提高了UCI位点的定位效率。而按照常规方法,则需要对定位群体一对一授粉观察果穗结实表型,限制了定位群体的扩大,定位效率低。
“无隔离”制种新方案
玉米是世界范围内杂种优势利用最有成效的作物。上世纪30年代起杂交种的利用和推广,使世界玉米产量有了质的飞跃。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分布范围广,各产区自然条件差异显著,产区内小气候复杂多变,使得我国玉米杂交种类型丰富多样。
“不同品种制种田之间的隔离,是我国玉米制种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长期困扰我国种业工作者。”陈化榜研究员举例,就我国“制种圣地”甘肃张掖,每年百万亩左右的土地面积要承担约上百个品种的制种任务。“隔离区”的协调和布局已成为当地制种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UCI的应用和相关位点之间的科学布局将使 “无隔离制种”成为可能。
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工业生产对特用玉米的需求日趋增加,特用玉米的纯度是衡量其经济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UCI的应用也将成为解决特用玉米免受普通玉米串粉的一种有效手段。”陈化榜研究员介绍。
“这是一份优秀的研究,对玉米的单向杂交不亲和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知识。它们很重要,对爆米花行业以及有机/非转基因市场具有重要价值。”另一位审稿人说。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正是由于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和积累,陈化榜团队才在玉米UCI领域取得了数个“从零到一”、从简单到深入的创新研究成果,刷新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UCI的认知。
“现在,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的研究,中国学者已经走在世界前列。”陈化榜希望进一步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和制种技术升级。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办公室 版权所有:盘锦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2111030025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2023000127号-1 辽公网安备21110302000162号
技术支持单位:0427.com 联系电话:0427-2875687